2025年7月10日下午,由中国人口学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联合承办的“生育与妇女健康”分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作为中国人口学会年会的重点论坛之一,紧扣国家卫生健康委倡导的第36个世界人口日主题“婚育幸福起点 爱与支持相伴”,聚焦我国人口生育力保护和多学科协作的迫切需求,论坛汇聚了人口学、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与会专家围绕生育力保存这一核心议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分为两个单元,深入探讨了前沿进展、挑战与协作路径。

会场合影
论坛开幕环节由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王玉东主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致开幕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中国人口学会会长杨文庄致欢迎词。
开幕式致辞
第一单元:共识发布与圆桌论坛
论坛第一单元聚焦辅助生殖技术与生育力保护的多学科协同。低生育率背景下,辅助生殖技术的社会应用与伦理法律规制、生育力保护的多学科共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该单元从人口学、法学、社会学研究角度出发,分析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科学守护生育潜能,回应社会关切,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多维度的智力支持。
第一单元由陈功主持,特邀三位评议专家: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姚瑛、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和红。四位报告人分别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杨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贾璨、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刘银良、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帆代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生育力保护的多学科共识-构建社会与医学之间的对话》,通过文献综述与专家咨询等方式,汇集医学、人口学、法学、社会学与公共卫生专家意见,打破学科壁垒,梳理研究议题,推动跨学科共识,服务于人口健康和生殖公平。
贾璨代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团队报告了《低生育国家的辅助生殖利用及其对我国辅助生殖支持政策完善的启示》,探讨低生育国家辅助生殖技术(ART)需求扩张与政策差异,分析医疗补助模式对技术可及性的影响,梳理了我国辅助生殖政策在技术发展、医保覆盖及服务扩展方面的进展,同时揭示资格限制碎片化、覆盖断层、报销不均及监管漏洞等挑战,提出完善对策。
刘银良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法律规制研究》中提出中国作为辅助生殖技术(ART)领先大国,其独特的计划生育政策遗产深刻影响了ART发展,并勾勒出ART政策法规中的核心法律挑战(如可及性、生殖材料性质、亲子认定、代孕等),亟需协调技术、伦理与法律规范(特别是通过专项立法),构建完善的规制体系。
黄添祺作以《生殖焦虑与情动实践:一项辅助生殖治疗的质性研究》为题的汇报,聚焦于北京生殖医院附近旅馆中接受IVF治疗女性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其通过集体性情动实践(如情绪管理、身体协同、建立“姐妹情谊”)进行“希望管理”,将个体焦虑转化为集体抵抗,从而拓展了生殖治理中的情动劳动理论。
第一单元汇报环节
三位点评嘉宾对专题中研究者的研究基础、选题意义、理论深度都给予了肯定。姚瑛高度肯定论坛议题聚焦低生育率与生育力保护的现实意义,援引国内外数据指出全球普遍存在“生育意愿”与“生殖健康需求”双重未满足的挑战。她高度评价了《生育力保护多学科共识》的国内首创价值,认为其以多学科视角和全生命周期框架突破了单一领域局限,为政策制定奠定重要基石;同时建议强化生育力保护的“关口前移”策略,结合中国计生协的工作使命,倡导通过青少年健康教育与非意愿妊娠预防,从源头减少生育力损耗,并呼吁在辅助生殖技术适用人群和法律规制上探索更包容的解决方案。
刘鸿雁从人口学与生殖健康的视角强调生殖健康与权利保护的社会意义,肯定分论坛第一单元的报告将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结合,构建了生殖健康的完整图景。她指出,在开罗人口发展会议30周年纪念后的今年,生殖健康作为人口科学的核心领域,关乎人口数量、质量和发展。与服务同样重要的是权利,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助有生育意愿而无法实现的女性实现其生育的意愿与权利,同时;社会也应关注"不想生"群体,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支持预防意外妊娠,以阻断人工流产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并强化青少年生育力保护的前端预防策略。
和红首先肯定了上述研究的重要性,然后从社会医学视角提出生育问题需区分“能生”与“想生”两阶段,结合我国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指出35岁前后干预重心应动态调整:前期需破解婚育推迟的社会性障碍,后期需提升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性。她呼吁政策突破现有限制,探索允许单身女性冻存卵子等生育力保存方案,以适配高龄生育需求,保障女性生殖自主权。
第一单元点评环节
第二单元:专题报告
分论坛第二单元深入探讨女性健康促进生育健康的多元路径。妇女健康是生育健康的起点和保障。该单元关注肿瘤生殖学前沿、母婴安全保障、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相关生殖风险、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临床干预与公共卫生策略。保障妇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权益,是提升生育健康水平、应对人口结构性挑战的根本之道,议题的设置旨在强调健康促进在实现“生育友好”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单元由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顾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董阳阳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上海市妇幼中心副主任秦敏、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狄文、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王玉东、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系特聘教授胡建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田莉依次进行发言。本单元特邀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部部长王晖对上述研究者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
王建六在《我国出生人口形势与肿瘤生殖学研究》中指出,面对人口负增长与育龄女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的矛盾,亟需将肿瘤生殖学纳入国家生育支持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技术可及性与全链条干预破解生育力保存瓶颈,保障癌症患者生育权,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
秦敏在《上海市母婴安全管理》中介绍上海母婴安全两大特色创新:风险预警评估(颜色编码动态管理)和危重孕产妇网络管理(报告、转会诊、评审制度),通过7家市级抢救中心和三级联动机制,显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99.5%,保障人口生命早期的母婴安全。
狄文《中国出生人口下降对妇幼健康的影响》表明,中国医学界亟需超越临床救治,担当“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者”使命,通过完善辅助生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并倡导减轻生育成本、消除职场歧视等社会支持政策,推动实现从“生得安全”到“愿生、能育、安养”的转变,保障民族健康永续。
王玉东在《妇科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报告中宣布了团队取得的重大突破:首创宫颈癌“打坎儿井”微创术式提升生存率,开发基于甲基化标志物的早筛技术、孕晚期宫颈癌救治创新术式、妊娠期肿瘤诊断新探针,并发现氯丙嗪衍生物抗内膜癌新用途,显著推动中国该学科发展。这些前沿技术和科学创新为女性健康和生育安全保驾护航。
胡建英报告的《有机磷阻燃剂暴露与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揭示:中国广泛使用的有机磷阻燃剂可通过胎盘转移至胚胎,实验室证实其损害囊胚发育、胎盘形成及羊膜腔构建,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及代谢异常;提出环境毒理学评估模型,呼吁临床诊断纳入暴露史分析以减少生殖风险。
田莉《肥胖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相关干预策略》紧扣我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导致的生育力下降。她指出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机制损害生育力与妊娠结局;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殖内分泌功能,提升自然妊娠与辅助生殖成功率,对优化人口健康、应对低生育率挑战至关重要。

第二单元汇报环节
点评环节,王晖深刻指出低生育率与老龄化叠加倒逼人口质量代偿提升的紧迫性,强调需构建"全生命周期预防体系"应对环境毒素、心理压力等多维生育力威胁。她呼吁突破医学单一主导的研究局限,推动法律、政策、社会环境多领域协同,将生育力保护从"医疗干预"升维至"全民健康战略"。

第二单元点评环节
会议的闭幕总结环节由王玉东主持,对论坛的圆满结束做出了肯定和总结发言。并再次对发言人、评议专家与参会师生表示感谢。
王玉东高度肯定论坛实现多学科深度碰撞的价值,首次承办即达成“成功会议”目标。他特别感谢学会信任、专家跨界分享及与会者全程投入,强调妇产专科机构在生育力保护研究中肩负重大责任,未来将持续推动此类跨领域对话。
闭幕致辞
此次中国人口学会2025年年会“生育与妇女健康”分论坛在充实愉悦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2025年恰逢生殖健康的全球议程的里程碑——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北京宣言》(1995)——通过30周年。这一宣言奠定了全球性别平等与人口发展的基石——前者提出“妇女的权利即人权”。在此历史性时刻,本次分论坛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全球促进性别平等与生殖健康承诺的鉴定践行,其前瞻性的议题设置,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与达成的广泛共识,为应对我国人口结构性挑战贡献了重要的学术智慧和实践路径。

部分发言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