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首届AI+社会治理·青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北京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以及业界精英。论坛自筹备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共收到100余篇高质量投稿,经过严格评审和精心筛选,最终23位青年学者作为代表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推动“AI+社会治理”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坛现场
开幕式:高朋满座,共启学术盛宴
开幕式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致开幕辞。他首先对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社会治理问题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远道而来的优秀青年学者们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AI)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已经开始深刻地改变和重塑人类的社会生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学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要更加努力地把握AI发展的大势,推动AI与社会发展治理的深度融合,共同创造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吕世明致开幕词
主论坛:群英汇聚,共探前沿课题
致辞结束后,首届AI+社会治理·青年学术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主论坛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梁晓璇主持,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AI+社会治理”的多个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主论坛合影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工程师刘恩琦发表了题为《AI+科技助残产业生态与标准化建设》的演讲。他深入分析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详细介绍了AI等前沿技术在助残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刘恩琦强调,通过关键技术趋势分析和借鉴标准化建设经验来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能够实现科技助残从“补缺”到“赋能”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为残疾人群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刘恩琦发表演讲
颐年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亦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峰就《智慧养老系统与居家养老》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智慧养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已经构建了涵盖技术设备、产品服务和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链。他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AI语音交互和云端数据管理四大核心技术如何支撑核心养老场景,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智慧养老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智慧养老行业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出通过建立跨行业技术标准和适老化认证体系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智慧养老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潘峰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大经济学院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杜丽群以《社会信用与公益慈善——AI应用视角下再审视》为题,系统阐述了社会信用体系与公益慈善事业在AI技术赋能下的协同发展机制。她指出,社会信用通过制度化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公益慈善提供了坚实的诚信保障;而公益慈善则通过资源再分配和价值观塑造,反哺社会信用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她还详细介绍了AI技术如区块链、大数据和生成式AI在提升公益效率和治理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并提出了构建“信用+公益”政策框架的前瞻性建议,为推动社会信用与公益慈善事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杜丽群发表演讲
分论坛:多元视角,共话智慧未来
主论坛结束后,三场平行分论坛于当日下午同时举行。分论坛以北京大学“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活动为载体,该活动旨在搭建以新工科为主体的跨学科、跨界交流平台,以前沿领域热点话题切入,鼓励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及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发掘研究的结合点,推动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场分论坛充分以“学科交叉,共谋发展”为导向,分别实现了AI+无障碍、AI+智慧社区、AI+社会信用的融合与碰撞,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加多元、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
分论坛一:“AI+无障碍”——打破障碍,共享科技红利
分论坛一以“AI+无障碍”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严宇桥主持。

刘恩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工程师
刘恩琦以“无障碍技术与科技伦理边界探讨”为核心,详细阐述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他提到,我国已将伦理因素纳入科技发展全过程的价值考量,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层面的不断完善,保障科技活动的伦理质量。同时,在无障碍技术领域,科技伦理的边界尤为重要,需要平衡科技创新与伦理风险。
、
李姝婷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姝婷分享了“AI在城市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应用和畅想”。她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AI在无障碍体检、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她强调,AI技术能够整合多源数据,实现无障碍设施的科学布局和精细化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优化运维管理。最后她呼吁各方共同推动AI技术与无障碍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无障碍水平。

刘晓菲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人大社会委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专家顾问
刘晓菲讲述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交通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还能提升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的出行体验。她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交通适老化建设,增强社会包容性,为无障碍出行发展贡献力量。

李木森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秘书长、无障碍产品中心副主任
李木森以“无障碍产品推动万亿级无障碍经济发展”为题,展示了无障碍产品的市场方向,包括无障碍城市更新、适老化家装改造、无障碍消费品等领域。他强调,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无障碍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他呼吁企业积极参与无障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无障碍经济的发展。

吕世明发言并颁发“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在点评环节中,吕世明寄语青年学者“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鼓励他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无障碍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并为与会专家颁发了“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主持人与汇报人
(依次为:严宇桥、魏雨芝、周子欣、张国才)
随后,魏雨芝、周子欣、张国才三位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们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最后,论坛在颁奖与闭幕环节后圆满结束。

分论坛一合影
分论坛二:“AI+智慧社区”——智慧赋能,共筑社区新未来
分论坛二以“AI+智慧社区”为主题,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梁博主持。

李玥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玥聚焦“AI+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认为AI技术为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能够实现社区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她列举了AI在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强调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融合,可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居民生活。

邱韫哲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
邱韫哲从信息管理的视角探讨了AIGC的潜力与挑战。他指出,AIGC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可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生成质量控制、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间找到平衡,确保AIGC技术合法合规发展。

李天朗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研究员
李天朗以“流动现代性与未来社区想象”为题,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流动现代性对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指出传统社区纽带正在弱化,社会交往更加复杂多元。他认为,未来社区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连接,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关注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赵沛沛
南京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博士后
赵沛沛围绕“AI时代下边缘群体的健康管理和社会支持”,指出AI技术可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然而,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数字鸿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她呼吁AI技术的应用要关注其伦理和社会影响,确保技术发展真正惠及边缘群体。


现场提问与颁发“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点评。他着重指出了跨学科视角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社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表达了对未来各方携手合作的殷切期望。与会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并对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陈功为与会专家颁发了“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主持人、汇报人、颁奖环节
(依次为:梁博、张安然、刘欣懿、胡琮浩)
下半场,张安然、刘欣懿、胡琮浩三位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们为报告学者提供了专业指导和经验指引。最后,论坛在颁奖与闭幕环节后圆满结束。

分论坛二合影
分论坛三:“AI+社会信用”——技术赋能,重塑信任基石
分论坛三以“AI+社会信用”为主题,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梁晓璇主持。

庄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庄晨聚焦“AI赋能脆弱就业识别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指出AI技术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脆弱就业群体,挖掘其就业特征与风险。AI不仅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合理应用AI技术能够改善就业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支持。

盖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盖嘉探讨了“生成式AI的使用和职场公平”。她提到,生成式AI在职场中广泛应用,但可能引发偏见和隐私问题,影响招聘与晋升的公平性。她强调,企业和管理者需建立AI使用规范,确保算法透明、可解释,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职场效率的同时保障公平,促进职场环境的健康发展。

陈永海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陈永海分享了“AI时代的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治理”。他指出,政企合作中政府失信问题频发,AI技术可助力治理。通过政策仿真、智能合约、风险预警等手段,AI能够约束政府决策、优化招投标流程、提升合约执行透明度,并助力失信问责与信用修复。他呼吁利用AI技术提升地方政府信用治理水平,优化政商关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主持人、汇报人、颁发证书
(依次为:梁晓璇、张薇、李子彤、付馨妍)
随后,张薇、李子彤、付馨妍三位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最后,梁晓璇为与会专家颁发了“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分论坛三合影
首届“AI+社会治理”青年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不同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他们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潜在挑战。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新的观点与解决方案在探讨中逐渐孕育,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未来,该平台将持续致力于为海内外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交叉研究的青年学者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学术交流空间。我们期待更多青年朋友们积极投身其中,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携手攻克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开创一个更加智慧、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