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值此雷锋纪念日前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燕园街道于2月28日共同举办"2025社区与实践课程建设暨AI for Community创新发展研讨会"。汇聚学界翘楚、社区治理实践者与科技创新先锋,围绕社会工作实习课程建设、社区服务智慧化转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社区创新路径,为新时代社会服务与社区治理赋能。

会议合影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广送,校团委副书记王杨,离退休工作部副部长杨超,燕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兴明,北京大学医院内科主任李卫菊,教务长办公室数智教育办公室主任冯菲,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授屈冠银,教研室副主任金秉康,北京怡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岚淇、项目经理张明霞,慈爱嘉执行合伙人盛雯怡、人才发展负责人闫蕾,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社长朱阳俊峰,人口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新明、副所长张蕾,以及各燕园街道所属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出席会议。人口研究所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陈功主持会议。
董志勇在致辞中对人口研究所在社区实践实习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强调人工智能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教师在知识获取和传播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教学与实践模式。同时,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总结前期成果,深化研究,推动社区物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后,他倡议建立多方资源供给机制,通过资金配套、经验共享与学习平台建设,构筑"校-政-企"协同创新生态,为社区治理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提供持续动能。
陈功回顾了人口研究所与社区自2015年开始的十年合作图谱。十年间,双方构建起"三位一体"育人矩阵,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成立北京大学社区现代化研究中心,贯通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全链条。课程体系从社工实习拓展到学硕学生参与社区实践,形成"社区嵌入式"跨学科培养模式,获得了教务部门、教学研究中心、研究生院及多位校内教授的支持。此外,人口研究所积极推动社区服务项目化与智慧化转型,以“AI for Community”助力社区治理现代化,驱动社区服务向项目化、智慧化转型,联动京津冀智能养老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携手北大爱心社打造"服务-育人"双循环体系,十年耕耘形成"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生态。
在2024年社区实习小组总结汇报环节,各小组围绕实习成果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在社区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并对未来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蔚秀园社区实习生张雯婷全面总结了本学年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果与成长收获。她提到,实习小组协助社区完成了多项事务性工作和活动策划执行任务,涵盖社区环境治理、居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小组成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学习并汲取了社区工作者的优秀经验与实务技巧,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燕东园社区实习生张超宇在汇报中系统梳理了小组成员一年来的实习成果,小组成员累计完成超过150个半天的工作时长,深度参与健康养老、社区治理、文化活动、智慧养老等8个典型案例研究,为社区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提供支持。同时,他们还参与了社区标识的设计理念讨论,并推动“一键呼”智慧养老终端的落地与推广,为提升社区服务的数智化水平贡献智慧与实践经验。
承泽园社区实习生张千睿在汇报中详细介绍了小组成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的经历,包括社区活动策划、数智化建设、居民需求调研以及社区标识设计等多个领域。她指出,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更让她意识到数智化技术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展望未来,她希望能持续关注社区需求,助力老年服务体系的完善与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燕园街道实习生王一惟分享了小组成员的实习成果与心得。在实习期间,小组成员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共策划并执行了20余项活动,涵盖节庆活动、便民服务、学术调研、知识科普和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为优化社区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他们还深度参与燕园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数智化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升级。
中关园社区实习生田万宁展示了小组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改善和数智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小组重点关注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项目,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AI智能助理,为老年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社交互动等服务,助力社区智慧养老。同时,他们还积极协调邻里关系,成功解决了宠物失踪等突发问题,展现了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畅春园社区实习生陈子言结合社区特色,分享了在日常工作中的多项实践成果。实习小组积极协助社区开展适老化电梯加装意见调查、优化车证办理流程、调解邻里纠纷,并定期慰问独居老人,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贡献力量。在社区活动方面,实习小组深度参与策划并执行了妇女节健步走、义诊服务、中秋国庆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此外,实习小组还积极探索科技助老新路径,如VR怀旧疗法,并提出社区数据库建设、智能健康监护等创新建议,为推动社区、科技与青年共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校内社区实习生胡清榆详细阐述了在过去一年的实习成果与心得。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标识设计、文化活动策划、智能守护项目推进等多项任务,为社区数智化建设和老年友好环境的优化贡献了力量。她表示,这段实习不仅让她更深入地理解了社区工作的多元性与挑战性,也让她深刻认识到数智化技术在社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燕北园社区实习生那爽总结到,小组成员通过亲身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深入了解了燕北园社区的环境特点、组织架构及居民需求,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习期间,小组积极投身社区环境整治、文化活动组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调研等多项工作,为社区服务的优化与创新贡献力量。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社区需求,助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进程。
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同学们的精彩汇报展开深入点评,充分肯定了大家丰富多彩的实践成果,并从多学科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的建设性建议。
刘广送强调,教育的真正价值应通过实际成果来检验,社区实习不仅帮助同学们整理和验证所学知识,还推动他们将理论内化为实践,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他特别提到,该案例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推荐至教育部,这一认可既是对所有参与者努力的肯定,也彰显了实践教学的深远价值。他鼓励同学们继续深耕社区实践,在真实环境中不断磨砺自身,促进专业成长。
冯菲指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社会,而北京大学的实践项目正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解决全球性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心理健康挑战。她强调,通过技术手段记录并传播社区中的感人故事,不仅能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还能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示范性解决方案。她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关键社会议题,提出系统性应对方案,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赋能社区建设,让更多人受益于科技创新。
杨超充分肯定了社区服务对老年居民的积极影响,并分享了自己与一位近90岁老人的交流经历,深感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学习热情与适应能力超乎想象。她认为,AI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学习与生活便利,社区应继续探索创新模式,为老年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她呼吁大家关注社区中不同群体的需求,共同推动社区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
屈冠银认为,北京大学学生深入社区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精准结合,更展现了“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他强调,AI技术的普及正在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而社区作为知识应用的前沿阵地,为学生提供了最接地气的学习机会。他鼓励同学们持续深入基层,直面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实际挑战,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金秉康指出,尽管本次讨论的核心聚焦于AI技术的智慧赋能,但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始终未忘人文关怀这一关键要素。他强调,AI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核心仍然是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路岚淇对本次实践活动表示高度认可,并认为其中智慧养老领域的创新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她强调,智能设备的设计应注重普惠性和易用性,同时结合人文关怀,以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她表示,公司愿意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多社区,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助力AI的普惠化发展,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支撑。
盛雯怡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度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她对同学们的创新与努力表示赞赏,并期待未来能与更多高校和社区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朱阳俊峰提到,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在人口研究所指导下,已深度参与多项社区服务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希望未来能深化与人口研究所的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并利用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与效率。同时,他计划将品牌项目推广至更多地区,欢迎更多同学积极加入,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张小欧代表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督导老师,对同学们的实习汇报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随后,她详细介绍了2025年社区实习的具体要求,鼓励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保持热情,积极投身社区实践,在实践中锤炼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为社区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在过去一年中,部分同学在社区工作中表现突出,为社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表彰他们的优秀表现并激励更多同学投身社区服务,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对2024年度燕园街道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陈功宣读了优秀实习生名单,与会嘉宾为获奖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此次表彰不仅是对获奖同学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同学的鼓舞,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弘扬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推动社区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陈功在总结中对新学期的社区实习工作进行了展望。他对参与社区实习的同学们寄予厚望,鼓励大家继续深入社区一线,关注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实习中,不仅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为社区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雷锋精神不仅体现在日常点滴奉献之中,也体现在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推动社会进步的探索之路上。此次研讨会汇聚多方智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发展方向。
在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承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助人为乐,更体现在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提升社会福祉,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未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将继续携手各方,以“AI for Community”为抓手,探索科技助力社会服务的新模式,鼓励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雷锋精神,让科技与温暖同行,为构建更加智慧、温暖、有温度的社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