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幕式
2025年10月8日上午,第十一届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老龄、长寿与健康小组(IARU-ALH)年度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勺园弘雅厅开幕。本次会议由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老龄、长寿与健康小组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承办。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方,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吕晓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李东梅,IARU-ALH主席、东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Katsuya Iijima,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主席、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老龄研究所所长Sarah Harper,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Vilhelm A. Bohr,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詹启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功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方代表学校致辞。他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健康老龄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北京大学作为IARU创始成员,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作为IARU-ALH小组的牵头单位,将继续加强高校间合作,为全球老龄化治理贡献智慧。

方方发言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吕晓莉在发言中简要阐述了数智化在重塑老年健康管理、激活银发经济、拓宽老年社会参与、优化老龄治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介绍了中国在政策体系构建、技术应用创新、数字包容推进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她呼吁各国深化跨学科研究协作、推动实践经验互鉴、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共同构建全龄友好、富有创新活力的老龄社会。

吕晓莉发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李东梅结合老龄与残疾“双重风险”叠加的现实挑战进行了分享。在分享中,她不仅肯定了北大在残疾人事业研究、残疾大学生培养等方面的贡献,也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数智化在智慧照护、康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她表示,中国残联愿与国际学界加强在大数据辅助决策、智慧照护场景建设、个性化康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公正的社会发展格局。

李东梅发言
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主席、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分享了学校在老年教育与智慧康养领域的实践与成果。她介绍,学校近年来重点布局老年学学科建设与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取得显著进展。其中,由北京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已汇聚三百余家成员单位,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她表示,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各方合作,共同为推进老龄长寿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刘文清发言
IARU-ALH主席、东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Katsuya Iijima在致辞中肯定了北京大学在推动全球老龄化研究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呼吁联盟成员持续深化跨文化、跨领域的学术协作。他同时提到,在其主席任期即将结束之际,很高兴将主席职务移交予北京大学陈功教授,并对陈功教授对联盟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Katsuya Iijima致辞
致辞结束后,陈功首先对与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欢迎。本次会议召开之时,正值中国重要节日集中的美好时节——举国同庆的国庆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以及弘扬敬老美德的重阳节相继到来。他提到,这些节日为这场会议赋予了汇聚智慧、共创价值的美好寓意。陈功特别提到,本次会议召开之际,正值中国谋划“十五五”长远发展蓝图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次会议除主旨年会外,还设立了多场高水平的平行论坛,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汇聚的全球专家智慧,为有效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挑战、共同绘制未来美好蓝图贡献坚实力量。

陈功发言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老龄、长寿与健康小组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多学科视角探索人口老龄化议题,是全球老龄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此次会议落地北大,既是对学校在老龄研究、国际学术合作领域影响力的肯定,也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部署“十五五”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为学术研讨与国家战略实践搭建了紧密衔接的桥梁。
至此,第十一届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老龄、长寿与健康小组(IARU-ALH)年度学术会议圆满开幕。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将为全球老龄研究领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也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依托IARU平台,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健康包容的未来老龄社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IARU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合影
2 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老龄研究所所长Sarah Harper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将老龄化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公共政策。她阐述了转化研究在连接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自身在英国首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如何通过可靠数据和预测模型影响国家层面的老龄化政策制定。演讲中,她特别介绍了在英国社区层面成功推行的老龄化中心建设项目,展示了学术研究如何通过整合政府与社区资源,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在讲座最后,Sarah Harper呼吁研究人员应当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同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为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Sarah Harper发言
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Vilhelm A. Bohr分享了衰老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指出,DNA损伤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推动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基于对早衰症等疾病的研究,Bohr团队发现NAD+水平下降会加速衰老进程。通过补充NAD前体,在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改善衰老表型的潜力,为延缓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Bohr的分享不仅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魅力,也展现了老龄研究领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Vilhelm A. Bohr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詹启敏在讲座中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面对抚养比持续攀升、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他呼吁构建以健康为基础、社会参与为核心、社会保障为支撑的三大政策支柱。他强调,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建立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同时,他特别指出当前老年医学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呼吁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演讲最后,詹启敏倡议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为实现有质量的长寿生活贡献智慧。

詹启敏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聚焦“AI+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前沿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随着《关于进一步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AI+养老服务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面对当前养老服务领域存在的人力短缺、城乡差距等现实挑战,杜鹏强调需要理性审视AI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人机关系失衡、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风险。他提出未来应坚持以人为本和科技向善的原则,通过加强数据治理、完善政策支持、创新监管方式、培养跨学科人才等路径,推动形成更加普惠、包容的AI+养老服务新形态。最后,他呼吁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老年人福祉的有力工具。

杜鹏发言
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全球公共卫生杰出教授,国际知名老年学专家吴蓓系统阐述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联,并详细介绍了其对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意义。她通过多项长期研究数据表明,牙齿缺失与认知衰退、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疾病风险显著相关,而定期进行口腔治疗可有效延缓认知下降、降低痴呆发生率。基于她的研究,吴蓓教授强调,应将口腔健康全面纳入痴呆预防和老年健康管理框架,推动口腔医疗从单一诊疗模式转向与初级保健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在演讲最后,她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让口腔健康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一环。

吴蓓发言
IARU-ALH主席、东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Katsuya Iijima教授分享了日本应对超高龄社会挑战的“社区重构”策略。面对劳动力人口支撑比持续下降的结构性压力,他提出了以居民为主体的衰弱预防新模式并在日本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践。通过培训社区老年志愿者,该项目已在全国106个地区建立起居民互助网络,并围绕营养、运动和社会参与三大支柱开展活动。实践数据显示,该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长期护理需求风险,更激发了社区内生动力。讲座最后,他指出,构建包容性老龄社会需要政府、学界与社区居民协同努力,共同推进从“被动照护”到“主动预防”的体系转型。

Katsuya Iijima发言
3 ECR会议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入早期职业研究者(ECR)平行论坛环节。第一场ECR论坛以“Innovations in Lifespan and Health”为主题,由牛津大学张亚楠主持进行。在论坛中,五位来自不同国家与机构的青年学者报告了他们在衰老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睡眠与认知、骨质疏松筛查及老龄化与生产力等领域的最新研究。
哥本哈根大学的李知泉报告了“UA Regulates Healthspan in Fruit Flies”的研究,这一研究揭示这一天然化合物不仅能显著延长寿命、改善运动能力,还能增强线粒体功能且未引发安全隐患,为延缓衰老及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同样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李媛报告了关于“Loss of BNIP3L/NIX in Neurons Induc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Promotes AD Pathogenesis”的研究,该研究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新加坡-ETH中心的Anitha D. Praveen报告了关于“Advances in Image-Based Screening for Osteoporotic Fracture Risk in Older Adults”的研究,该研究通过构建一个全新的骨骼强度指标,发现其预测能力优于传统的骨密度检测,尤其能有效识别出骨量减少人群中的高危个体,为改进骨折风险早期筛查提供了更精准的工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Tergel Namsrai报告了关于“Stability of Sleep Qual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span”的研究,该研究基于12年的追踪数据发现,持续睡眠不佳或波动的睡眠模式与特定人群(如有抑郁史的男性及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显著相关,强调了在全生命周期中针对睡眠、体力活动和抑郁进行综合干预对维护认知健康的重要性。牛津大学的Sara Zella在报告中探讨了“Productivity in an Ageing Society”问题,她指出尽管劳动力老龄化带来挑战,但通过促进技术采纳、重视中老年创业者的经验优势以及认可老年人在志愿服务和家庭照料中的非市场贡献等方式,仍能维持甚至提升老龄化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从左上至右下分别是:张亚楠、李知泉、
李媛、Anitha D. Praveen、
Tergel Namsrai、Sara Zella)
短暂休息交流后,第二场ECR论坛聚焦“家庭照护、工作与社会保障”,由哥本哈根大学李知泉主持进行。在论坛中,五位报告人从不同国家背景出发,针对照护强度与就业转型、南非老年照护补贴、家庭照护实践、公共卫生概念辨析以及老年志愿活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牛津大学的张亚楠在研究中揭示了无偿照护与就业关系中的“临界点”现象。该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照护支持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并建议通过弹性工作制等针对性措施支持不同群体的照护者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开普敦大学的Zeenat Samodien报告了关于“The Grant-in-Aid in South Africa: Support for Older Persons in Need of Care”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全国性调查揭示了该补助金在覆盖率上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且其复杂的申请流程与机构间协调不畅是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障碍。这一研究为优化社会补助体系、提升弱势老年人福祉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同样来自开普敦大学的Vayda Megannon在报告中探讨了“The Family Caregiving of Older Persons in South Africa”问题,研究揭示了家庭照护网络形成的复杂性,以及照护者面临的经济压力与未满足的照护需求。她呼吁通过提供照护补偿、加强居家照护支持和完善食品援助计划等政策干预,以支持承担主要照护责任的南非家庭承担相应职能。北京大学林进龙从哲学视角剖析了“公共卫生与人口健康”的概念差异。他指出,现代公共卫生的“人口化”转向实则是将个体健康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这一转变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权力集中与个体叙事消失的风险。他呼吁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公共卫生体系,以应对当代健康治理的复杂性。牛津大学的Melina Malli在报告中探讨了“Later-Life Volunteering, Ageing in Place, and the Making of Everyday Infrastructure”议题,揭示了志愿服务如何通过“填补公共服务空白”和“重建生活节奏”成为支撑在地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设施。



(从左上至右下分别是:李知泉、张亚楠、
Zeenat Samodien、Vayda Megannon、
林进龙、Melina Malli)
这些跨学科、跨国界的对话交流,充分展现了全球老龄化研究领域的多元创新与前沿突破,凸显了青年学者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探索了老龄化治理路径,并加强了全球合作,推动了社会与技术创新,为构建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老龄社会,实现健康长寿与共同发展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场与会师生积极交流互动,气氛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