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中国生育水平”专题对话在北京大学举办,该对话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人口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对话嘉宾有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王广州研究员、来自人民大学的杨菊华教授,以及北大人口所的乔晓春教授。本次对话属于“马寅初人口科学”系列学术报告之一,由北大人口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新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师生和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对话于上午10:30准时开始,首先由王广州研究员做题为“生育政策调整目标人群总量与预期效果再检验”的学术报告。他以2013年“单独二孩”和2015年“全面二孩”两次生育政策为背景,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人口普查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目标人群规模、出生规模与政策预期的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检验和清理,他得出结论: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育龄妇女2013年大约为1000-1200万,真正生育二孩的比例2015年约11%左右;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育龄妇女人数低于9000万。此外,王广州研究员还对未来几年的生育水平进行预测,并提出了“2017年底将是出生的峰值、2018年将稳定或下降、2019年后将快速下降”的主要论断。
王广州研究员进行报告
随后,杨菊华教授做了题为“另一种视角看待中国生育问题”的学术报告。她先是回顾世界及我国历史上人口的变动,和二十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焦虑;然后将中、日、韩三国几十年来总和生育率的变动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了当下中国对于生育的焦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生育水平的困境究竟在哪、影响人们生几个孩子的决定要素有哪些等问题。杨教授以历史的视角,启示我们,应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当下的低生育水平问题。
杨菊华教授进行报告
接下来,乔晓春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生育水平很低,但不知道有多低”的报告,介绍了不同口径生育水平调查结果的差异,以及学者间对于生育水平的不同观点。乔教授指出,随着政策的放开,出生人口登记会更准确,2020年普查将是真正搞清楚中国人口数据的一次机会。
乔晓春教授进行报告
报告结束后是互动对话环节,师生们与三位嘉宾就夫妻生育意愿的差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生育能力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立法规范人工流产、“全面二孩”政策效果预期等问题进行对话和探讨。
师生提问
活动最后,宋新明教授代表人口研究所,为三位嘉宾颁发了“马寅初人口科学”系列学术报告的荣誉证书,并衷心感谢三位老师为人口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参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