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五月,关爱涌动。2025年5月18日,全国助残日如约而至,主题为 “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自1991年全国助残日设立以来,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都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以促进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的包容性。这一日子的设立,旨在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助残活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一直以来致力于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无障碍理念的宣传与落实,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组织开展广州市心智障碍残疾群体就业专项调研,与心智障碍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详细了解心智障碍残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开设“辅助器具与福祉科技”课程,在陈功教授带领下,联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爱心社的同学们,共同赴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课程还组织参访了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深刻体会科技为残疾人生活带来的便捷,进一步激发同学们投身无障碍建设、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专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参观

参访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
北京大学爱心社在人口所的指导下,用行动书写温暖篇章。助残部志愿者们走进温馨家园,与智力、精神障碍学员共度欢乐时光,用陪伴打破隔阂;邀请公益组织“金盲杖自立生活”的视障友人们,携手游览北大校园,在触摸与聆听中感知世界;开展视障者汉字书写教学与盲文工作坊,以创新方式助力沟通无障碍;举办无障碍茶会,以茶为媒促平等交流。每一次活动都是心灵的触碰,每一份努力都在凝聚共融力量。



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来听听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青年声音。
2024级人口学博士研究生
许文虎
残疾人群体不仅是国家人口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更是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在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展现出新时代人口治理体系日益增强的公平性与人本关怀。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残障不仅是一个医学或功能状态的分类,更是贯穿生命周期、关联社会结构的议题。在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更好支持“脆弱人群”的全面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
学术研究应成为连接政策与现实的重要桥梁。我希望将人口学的理论工具与数据分析能力,更多地运用于支持残障群体福祉的提升,推动精准识别、科学评估与政策评估的有机结合,为构建更加包容、公正、可持续的人口治理体系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助残不仅是一种制度责任,也是一种社会温度的体现。在未来的学术与实践道路上,愿以专业为笔、以关怀为墨,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口发展新篇章。
2024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郝晶
作为北大人口所的学生,在接触助残工作与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对残疾人群体的生活与困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我看到,在生活的琐碎日常里,残疾人面临着无数的阻碍。出行时,哪怕一个小小的台阶、一段狭窄的通道,都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的生活自理,如穿衣、洗漱,对一些人来说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然而,这些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许多残疾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着自我价值。他们或是通过不懈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在职场上努力拼搏;或是投身艺术创作,用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令人赞叹的才华与创造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充分运用在北大人口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深入研究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依据。我也会积极参与各类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给予他们陪伴与鼓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伸出援手,贡献一份力量,就一定能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2024级人口学硕士研究生
刘郅楠
在杭州亚残运会的赛场上,佩戴AI仿生手的火炬手点燃主火炬的瞬间,机械关节与人体神经的完美共舞,让世界看见了科技重构生命的可能。人工智能不再仅是实验室的冰冷算法,而是化作听障者手机屏幕跳动的实时字幕、视障者耳畔的万物声纹解读器、渐冻人眼中精准捕捉的虹膜指令。
这种技术赋能的本质,是让人工智能成为残障者与世界对话的“神经接口”。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度融合,轮椅可以自动识别台阶高度,助听器能够智能过滤环境噪声,智能义肢的触觉反馈精确到0.1牛米。每项技术创新背后,都暗含着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
当科技突破物理限制的桎梏,真正的人文关怀开始显现。AI助残设备不断缩小的体积里,装载着无限放大的可能性——让每个独特个体都能找到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这种技术向善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人类文明对“完整生命”的定义边界。
2024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席佳眸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我国无障碍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国助残日,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并关爱特殊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作为人口研究所的一名学生,不论是在辅助器具课堂中的老龄生命体验,还是参观无障碍建设馆中获得的感悟,都让我拥有更加多元思考的视角和发现更广泛需求的双眸。现在不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区实习中,都会观察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感受到环境建设对老年人群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的重要作用。
最后希望无障碍环境和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越来越好,让爱无碍,让每一个人群都能享受这个时代,感受这个社会。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师生将继续坚定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残疾人权益的保障事业,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美好的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