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2日,2000万美国人走上街头抗议污染,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催生了《清洁空气法》和首个“地球日”纪念活动。随后,联合国大会于2009年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2日定为“国际地球母亲日”。时至今日,保护地球日活动已传播至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各类环保行动,是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2025年迎来了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英文:OUR POWER, OUR PLANET),旨在号召各界携手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守护人类与地球健康的未来。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也是地球日的重要议题,当前气候变化正日益成为公共健康危机。
WHO等国际组织的最新报告均指出当前热浪暴露、空气污染及气候敏感性传染病传播风险持续上升,需要加快低碳转型并强化公共卫生系统的韧性。《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全球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达1.45℃,创历史新高,导致热浪暴露天数和相关死亡率双双攀升,其中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热相关死亡激增167%;同时,化石燃料燃烧加剧PM2.5污染,对呼吸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构成持续威胁,而空气质量改善所带来的健康协同效益不容忽视;极端降雨与高温也推动了登革热、疟疾等气候敏感性传染病的全球扩散风险;报告呼吁将对化石燃料的补贴重定向至健康适应和减排领域,以实现显著的健康与经济双重收益。
全球正在积极推动气候与健康的协同行动,并已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在巴库召开的COP29中,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已提出多项健康导向的气候解决方案;世卫组织发布了《COP29气候与健康问题特别报告》,呼吁结束化石燃料依赖并以人为本地推动适应措施,以在推动减排的同时最大化健康效益;大会期间成立了由五个COP主办国与世卫组织联合发起的巴库COP主席团健康气候连续联盟,旨在将健康议题制度化地纳入全球气候议程;世卫组织还发布了《健康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技术指导文件,帮助各国在修订国家自主贡献时同步评估和应对健康风险;此外,COP29延续了COP28设立的“健康日”和气候与健康部长级会议,聚焦热浪、水安全等对公共卫生的直接威胁,推动各国政府优先强化健康系统韧性。


《COP29气候与健康问题特别报告》

COP29健康日
而对于我国,2024年发布的《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增至16天,为1986–2005年均值的三倍,热浪相关死亡率也上升1.9倍;与此同时,极端降雨和洪涝事件使水源性疾病风险加剧。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也积极展开行动,发布政策推进健康预警、绿色低碳医疗和适应示范项目,增强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国家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主动—科学—系统—协同”的适应策略,明确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健康早期预警系统、强化气候敏感疾病监测预警以及推动绿色低碳医疗等十项重点任务。此外,多地已启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试点和健康适应示范项目,推动气候变化与健康政策标准和行动指南在地方落地;研究表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为中国带来显著的公共卫生回报,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减少热相关死亡方面利好明显。
对于中国而言,深化多部门协作、完善预警与监测体系、推动绿色医疗转型,是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路径。值此地球日之际,让我们共同推动气候与健康政策协同发力,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健康的未来贡献力量。